何为奴役之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最著名的创作之一。该书于1944年于英国首次出版。当时正是二战之尾声,英国战后重建与经济发展的道路未明。因为经历多年战争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上的一些人鼓吹延续经济计划的论调。对此,哈耶克写就此书以反驳。《通往奴役之路》并不是完全的经济学著作,大量涉及政治、哲学等方面,争议颇大。笔者试在概述其内容的基础上,予以逻辑的批驳。

一、奴役之路与进步之路
要理解本书哈耶克的思想,就必须要清楚:何为奴役之路,何为进步之路。奴役之路的根本,并不是通常所谈的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而是经济上的计划和价值观上的集体主义。 经济上的计划仅指向国家或社会对全社会生产、消费、雇佣的完全计划,而并不包括政府对市场竞争的任何干涉。在前者,市场根本不存在。一切的经济活动都在人为安排下发生,受到集中管理。比如苏联的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体制。而后者,虽然也因经济上的不公平、无效率为哈耶克所警惕与反对,但并不是本书的主要攻击对象。

价值观上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个人主义将个人视为核心,认为每个人是其自身的最优管理者与主宰。相反的,集体主义将集体视为最高重要、唯一重要,个人是实现集体发展的工具与手段。

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的产生在哈耶克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理性的过度渴求。他们反对“无序”“无目的”而要求理性设计下的组织。其次,在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中一些人混淆了概念,忽略了自由竞争、个人主义正是过去人类进步的基础。另外,民族的天性也有一定影响。

经济体制与价值观是相互配套、建构的。完全的计划显然不能与个人主义相融,而只能生长出集体主义的花朵。同样,集体主义之上也不可能诞生自由竞争的市场,而只能对计划经济有所增益。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经济体制之间、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并不是如此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从当下的中国来看,经济体制既不是计划的也不是完全的竞争市场,从价值观上看既不是要求人人为螺丝钉不顾个人,但为集体奉献又是被推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个维度的不同观点可以以不同程度杂糅起来。这种现实的杂交产物是通向什么的路呢?如哈耶克般的推导并不能给我们答案。

另外,在哈耶克看来,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共同底色,因此其将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认为是同出一源而又殊途同归,都会走向奴役之路。这种观点直接将社会主义判了死刑,显然也是有失偏颇。

二、至于自由
为什么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是奴役之路呢?最主要在于其对自由的毁灭。

既然要对经济统一管理,那么显然就需要一群人去做决定。这与政治上的“寡头统治铁律”有一些类似,但也是十分浅显明白的道理。

由一群人做决定似乎并不意味着自由的限制,只要人民可以反过来监督、控制这群人即可,就如议员选举那样。然而,哈耶克认为,这恰恰是不可能的。第一,计划经济要求一致且唯一的指令,而代议机关的运行恰恰充满了矛盾,经济活动的多样更加深了这种矛盾。如果要求多数一致,那么一切决定出台就极为缓慢;如果不要求一致,那么 ‍各个指令就会互相抵触,反而违背了计划的初衷。第二,计划经济就决定了一切人的经济活动都会受到计划者的限定与管制。报酬几何、消费多少都不由自己决定,一切资本也完全不由个人占有,那么显然,大众就没有了反对计划者的能力。期望通过限制计划者的办法来保护自由,是在用自由竞争市场的办法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两者完全不适配。政治竞争与政治参与的根本就在于财产的私有与竞争的市场。

但是,哈耶克也认识到,民主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如果不要民主而可以得到自由,那显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计划经济也做不到这一点。首先,一小群人做的计划并不能理性地发展经济。对于庞大的国家、社会来说,其经济活动涉及的信息量实在过多,不可能存在某个组织可以全盘考虑。相对于市场,政府是无知的。第二,计划经济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实际需求。相反的,为了顺利地供应产品、分配劳动,计划者只能创造出一套区分需求优先级的标准。这一个标准反过来限定了每一个人的需求,超出标准的一律被判为不合理。这样的标准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另外,计划经济也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分配。在哈耶克看来,经济的计划就相当于特权的分配。在固定的总量下,一部分人得到了充足保障(比如不失业)的特权,就必然有另一个群体受到限制。在苏联受到损害的是富农,在德国则是中产阶级。

归根结底,哈耶克不相信会存在某样事物,可以真正理性地计划市场活动。对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是反应每个人意愿的最客观的指标;在计划经济下,要用什么来反映每个人的意愿呢?

哈耶克的这些思考都是有道理的。在他看来,人们为了自由追求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不选择”的自由,让政府来帮他选择,帮他承担责任。但真正的自由,恰恰是“选择”的自由。

三、争论之根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与集体主义的批判,实质上来源于两个基本假定上的分歧。

关于世界,哈耶克尊崇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认为资源有限而人的欲望无穷,资源具有稀缺性。但是,社会主义者并不视其为理所当然。他们认为通过人的生产活动与创造,可以达到一种“潜在的丰裕”,使每一个人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因此,哈耶克显然更关注分配的问题,而社会主义者则更关注生产创造。至于孰对孰错,笔者不敢妄下断言;但是也注意到,社会主义者强调的“合理需求”存在一个标准问题,难以解决。

关于人,哈耶克等自由主义一派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理性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在这本书里最显著的就是,哈耶克并不相信计划者们掌握了权力后不会偏私,攫取利益;他也不相信人在获得了绝对的保障后还会积极进取。相对的,社会主义者或隐或显地表达出对道德的信任。无论相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他们总是认为通过教育或组织的办法可以让人们自愿地做出好的行动。也是从这个角度入手,如果人人志愿为组织奉献,那也无所谓自由与否。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是一个较为乌托邦的理论。

四、结语
哈耶克通过逻辑上的推理和历史经验的实证,批判了计划经济、集体主义对自由、真理、道德的巨大破坏。计划经济、集体主义是使人类走向奴役的道路。本文截取“自由”一点,希望起到管中窥豹之效。究其根本,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在于两个基本假定上的不同。

除前文论及,哈耶克的理论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他承认战时计划的合理,又信奉平时的自由竞争,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两种模式如何快速切换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他过于感性地拒绝一部分人对大部分人的统治,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完全切割开考虑,忽略了统治者作为人的基本属性,也忽略了组织的、文化的作用。

但他的理论也带来许多思考。书中提及的许多弊病确实是计划经济天生具有,特权阶级的出现等一些问题也确实在历史上发生。那么,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来实现社会主义,要如何把握好经济计划的尺度。这本书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